元至正刻明弘治重修本《春秋属辞十五卷》

  

 

   

  春秋属辞十五卷 (元)赵汸撰  元至正二十至二十四年(1360—1364)商山义塾刻明弘治六年(1493)高忠重修本  《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编号:00228。 八册,半叶十三行,行二十七字,小字双行同,黑口,左右双边,高16.4厘米,广13.8厘米。目录有抄配。卷末有金居敬覆校学生倪尚谊校对前乡贡进士池州路儒学学正朱升校正三行牌记。

  赵汸(1319--1369) 徽州休宁(今安徽休宁)人。字子常,元明间著名学者。赵汸先后师从黄泽及虞集,造诣精深,诸经无不通贯,尤用力于《春秋》,后筑东山精舍,读书著述其中。明初奉召修《元史》,书成辞归,未几卒,学者尊称东山先生,事迹见《明史·儒林传》。

  赵汸《春秋》之学师从黄泽,认为孔子因鲁史而修《春秋》,其中有鲁史之书法,亦有孔子之书法。必先考史法,而后圣人之法可求,圣人之法得则其笔削之旨可明。自序称:“《春秋》教有其法,独与五经不同,所谓属辞比事是也……《春秋》断截鲁史,有笔有削,以寓其拨乱之权舆……然而圣人之志则有未易知者,或属焉而不精,比焉而不详,则义类弗伦,则《春秋》之旨乱,故日‘属辞比事而不乱者,深于《春秋》者也。’”全书八篇十五卷:“存策书之大体” 第一至七卷、假笔削以行权第八至九卷、变文以示义第十卷、辩名实之际第十一卷、谨华夷之辩”第十二卷、“特笔以正名”第十三卷、“因日月以明类”第十四卷、“辞从主人”第十五卷。《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今观其书删除繁琐,区以八门,较诸家为有绪”。宋濂序谓其据杜预《春秋释例》与陈傅良《春秋后传》,研求经传,殚精竭虑,废寝忘食二十年,“一旦豁然,有所悟人,且谓《春秋》之法在乎属辞比事而已,于是离析部居,分别义例,立为八体,以布列之。……遂勒成一十五卷,而名之日《春秋属辞》云”。《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曰:“……顾其书淹通贯穿,据传求经,多由考证得之,终不似他家之臆说,故附合穿凿虽不能尽免.而宏纲大旨,则可取者为多”。

  案《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属辞刊于海(休)宁商山义塾,始至正二十年庚子至二十四年甲辰而成。……入明后板刻有阙,弘治六年太平黄伦补完之。考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商山义塾刻《师说》跋:()宁商山义塾承总制官和阳王公之命,以赵子常先生《春秋集传》、《属辞》等书,能发圣经不传之秘,下本塾刻梓,以广其传。自庚子迄癸卯,会计廪膳赋输之余,誊本鸠工。甲辰春,县主簿张君衡复命勾考出入而督竣其事,于是《春秋属辞》十有五卷,与序目俱完,可模印。及明弘治六年(1493)黄伦跋:顾惟岁久,刻板散逸,前书皆不复全。篁墩程先生克勤,尝与伦谋复其旧,求之五年不得,今秋始从胡生昭处求得之,亟奉以告邑令尹保定高君忠,请命工锓梓,以便观者。君日:‘善,此美事也,当急成之。’不逾时而工告完。”故此本应为元至正二十至二十四年(1360—1364)商山义塾刻明弘治六年(1493)高忠重修本。

友情链接:中国古籍保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