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古籍普查工作概况
古籍普查相关标准
政策法规
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国家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吉林省古籍保护中心
厅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专家委员会
省内古籍收藏单位
 
  您的位置:首页>古籍知识

古籍知识

 
 

  古籍定义

  古籍:中国古代书籍的简称,主要指书写或印刷于1912年以前具有中国古典装帧形式的书籍。版本:一书经过抄写或印刷而形成的传本。指书籍具有的特征,如书写或印刷的各种形式,内容的增删修改,一书在流传过程中卷帙的存佚,以及书中所形成的记录,如印记、批校、题识等。

  写本:缮写而成的书本。习惯上对宋及宋以前缮写、宋代以后著名学者及名家缮写、历代缮写的佛道经卷等均称写本;历代中央政府组织编纂缮写的巨帙原本,如明辑《永乐大典》、清修《四库全书》等,亦称写本。

  稿本:指作者亲笔书写的自己著作的底本。分手稿本、清稿本和修改稿本。

  抄本:以某一传本为底本,抄写而成的书本。习惯上对元及元以后抄写的书本称为抄本。

  影抄本:也称影写本。以某一传本为底本,按照底本文字的行款格式、版框大小、文字内容,一一摹抄,其版面形象与底本惟妙惟肖,故名。

  彩绘本:用多种颜色绘制而成的书本。

  刻本:雕版印本的简称。指雕刻木板,制成阳文反字印版,而后敷墨覆纸刷印而成的书本。

  初刻本:第一次刻版印制的书本。

  重刻本:依据某一底本而重新刻版印制的书本。

  翻刻本:也称覆刻本。按照某一底本翻雕印制的书本。

  影刻本:按照某一底本原样摹刻印制的书本。

  重修本:也称修补本或修补版。指用修补过的旧版刷印而成的书本。

  递修本:用经过两次或两次以上修补过的旧版刷印而成的书本。宋代的雕版,经宋元两代修补后在元代刷印成的书本称宋元递修本,或经元明两代修补在明代刷印成的书本称元明递修本,或经宋元明三代修补在明代刷印成的书本称宋元明递修本,亦称三朝递修本。

  朱印本:在版面上敷以硃色,覆纸印成的书本。

  蓝印本:在版面上敷以蓝色,覆纸印成的书本。

  活字本:活字印本的简称。选用单体活字,按照书的内容,摆成印版,敷墨覆纸印成的书本。 

  古籍装帧形制

中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制的演变规律,总是和书籍的制作材料、制作方法的发展变化,便于检阅、利用保护等方面的要求紧密相关。正规的书籍产生之后,其制作材料先后有过竹木简、缣帛和纸张的变化;其制作方法先后有过刀刻、手写和印刷的不同。受这两大因素的制约,中国古籍的装帧形制也呈现出不同特点和不断的演变规律。就迄今的研究所知,中国古代书籍的具体装订形式或形制,先后流行过简策、卷轴装、经折装、旋风装、梵夹装、蝴蝶装、包背装等形式。 

1、简策:中国古代书籍的装帧始自简策。在纸发明之前,甚至在纸发明以后数百年间,也就是从商周到东晋的数千年中,中国古代书籍主要载体是竹木。简策意即编简成策,古人将竹木加工处理成狭长的简片,把若干简用绳编连起来即为策。竹木简编连方式主要是用绳像编竹帘子一样地编连,普通者上下端编两道绳即可,若是长简,为牢固耐用,则需编三四道绳。根据考古实物,既有先写后编的情况,也有先编后写的情况。最常见的编绳为麻绳,也有少量的丝绳。简策是中国最早的书籍装帧形式,它所体现的书籍保护理念对后世影响颇大,不断地被继承和发扬。如,赘简演变成护封、封面和扉叶,演变成函套等等。

  2.卷轴装:又称卷子装,是中国早期的图书装帧形式。在印刷术发明以前,图书是抄写的缣帛和纸张上,采用长卷形式,阅读时展开,平时卷起,与装裱好的书画相似。在长卷帛书、纸书的左端安装木轴,旋转卷起。敦煌石室中发现的大批唐五代写本图书,大多数采用这一方式。进入版刻时代,由于书版各自成块,卷轴装已不适用,古籍装帧改进为册页形式,先后出现旋风装、经折装、包背装、线装几种形式,但仍有一些采用卷轴装,如北宋《开宝藏》、金代《赵城藏》等。

  3.旋风装:是将所有的单叶按顺序摞起来,并装订粘连在一起,如同现代书籍一样,每一页都可以翻动,这样可以很容易翻检所需内容。然而它仍然无法摆脱卷轴装的影响,保留了很多共同的特征。旋风装是根据自身特点而形成的一种不固定的、比较随意的装帧形式,因而在历史上只是昙花一现。

  4.梵夹装:梵夹装是伴随着佛教一起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一种书籍装帧形式,也是十九世纪中国引进西方书籍装订技术之前唯一引入的一种外国的书籍装帧形式。修长硕大的贝多树叶为古代印度的书籍提供了很好的载体,把表面光滑的贝多树叶裁成长方形并晾干,将写好的书叶按顺序排列,一张张摞在一起。晒干后的贝叶容易碎损,因此上下需要夹板保护。为确保书叶前后顺序不致混乱,在中间或两端连板带书叶穿一个或两个洞,穿绳绕捆。这种装帧形式传到中国,称为梵夹装。此种装帧形式随佛教的传播而流传,对我国藏、回纥、蒙古、满等民族的佛教典籍影响很大。

   5.经折装:经折装是中国古代佛教信众借鉴印度传统装帧方式的优点,对卷轴装的一种改进,大约出现在唐中叶以后。傅咸(239—294)的《纸赋》曾说卷轴装书籍的特点是揽之则舒,舍之则卷,于佛教信徒诵经不便。于是佛教信徒受印度梵夹装的启发,将原来卷轴装的佛经按一定行数和宽度均匀地左右连续折叠,前后粘加书皮。书皮一般用硬纸板或木板制作,用以保护书叶。这种装帧大量应用在佛经中,故称经折装。历代刊刻佛经道藏,多采用这种装订形式。古代奏折、书简也常采用这一形式。

   6.蝴蝶装:将每页书在版心处对折,有文字的一面向里,再将若干折好的书页对齐,粘贴成册。采用这种装订形式,外表与现在的平装书相似,展开阅读时,书页犹如蝴蝶两翼飞舞,故称为蝴蝶装。蝴蝶装是宋元版书的主要形式,它改变了沿袭千年的卷轴形式,适应了雕版印刷的一页一版的特点,是一重大进步。但这种版心内向的装订形式,人们翻阅时会遇到无字页面,同时版心易于脱落,造成掉叶,所以逐渐为包背装所取代。

  7.包背装:将印好的书叶版心向外对折,书口向外,然后用纸捻装订成册,再装上书衣。由于全书包上厚纸作皮,不见线眼,故称包背装。包背装出现于南宋,盛行于元代及明中期以前。清代宫廷图书如历朝实录、《四库全书》也采用这种装订方式。包背装改变了蝴蝶版心向内的形式,不再出现无字叶面,但未解决易散脱页的缺点,所以后来为线装所取代。

  8.线装:线装书是传世古籍最常用的装订方式。它与包背装的区别是,不用整幅书叶包背,而是前后各用一叶书衣,打孔穿线,装订成册。这种装订形式可能在南宋已出现,但明嘉靖以后才流行起来,清代基本采用这种装订方式。其特点是解决了蝴蝶装、包背装易于脱叶的问题,同时便于修补重订。

  9.毛装:将印好的书叶迭齐,下纸捻后不加裁切。用此法装订书籍,一是为表示书系新印,二是为了日后若有污损可再行切裁。

  古籍版式

  古籍版式指古籍版刻的样式。包括版面、大小题名、版框(亦称边栏)、界行、天头、地脚、版心、行款、字数、鱼尾、象鼻、书耳、书牌、条记、句读、插图等等。版式的概念出现在雕版印刷行世之后,但明显保留了雕版印刷之前的简策、手写帛书等装帧形式的特点。 

  1.版框:也称为边栏,指每版内围框文字的四周边线,上方叫“上栏”,下方叫“下栏”,两旁叫“左右栏”。单线的叫“单边”或“单栏”,双线的叫“双边”或“双栏”。一般比较粗黑,给人稳定感。四周只印一道粗黑的边线,称为四周单边。四周粗黑线内侧再刻一细黑线,称四周双边。如果仅左右粗黑线内侧有细黑线,称为左右双边。不仅有规范、整齐版面的作用,而且保留了简策、帛书的遗风。

  2.界行:也称界格。指在版面内分割行字的直线。两道隔线间的条格叫界格,是竹木简书籍的流风余韵。在鉴定和著录时,人们习惯以半叶计算,叫做“半叶× 行×字”,有的径称“×行×字”,若每一行中有两排字(通常为大字的注解),叫做“小字双行每行×字”。若双行字数与单行正文相同,就不再注出。这种著录和说明方式,称为行格,又称行款。

  3.天头:版框外空白纸的上方叫天头。

  4.地脚:版框外空白纸的下方叫地脚。

  5.版心:也称“叶心”,或简称“心”, 指古籍书叶两半叶之间、没有正文的一行。为折装整齐,版心多刻有鱼尾、口线等,为便检索,也常记有书名、卷数、页码、每卷小题、刻工姓名等文字。因为这一行居于两版的中心,故称版心。版心通常有用作对折准绳的黑线和鱼尾形图案。

  6.书口:又称版口,或简称口。指书籍装订成册后开合一侧的端面,有白口、黑口等款式。就书版而言它是版心。对于以包背装或线装的方式装订起来的书籍而言,这一部分为书可以翻阅的开口,故称书口。

  7.鱼尾:版心中间的图形︻,因其酷似鱼尾,故名。刻于距版心上边大约四分之一之处。有时版心上下方都有鱼尾。一个鱼尾为单鱼尾,两个鱼尾称双鱼尾,个别有三鱼尾。鱼尾刻印出花样的称花鱼尾。鱼尾的作用是用作标示中缝线,作为折叶的标准。

  8.象鼻:鱼尾上下到版框有一条线,叫做象鼻。象鼻为一条细黑线的叫细黑口或小黑口,象鼻为一条粗黑线的称为粗黑口或大黑口,无象鼻者为白口。

  9.书耳:版框外左上角的空格,里面刻有简单的篇名,因为形状象耳朵,所以称书耳。书耳中的题名叫耳题、耳记。

  10.墨钉:又称墨等。指版面上常有文字般大小的黑墨块,形状似钉帽。出现的原因是文稿雕版时未定的文字,等待校勘后写上去再印。

  11.书牌:又称牌记,与现在的版权页类似,常常镌有书名、作者、镌版人、藏版人、刊刻年代、刊版地点等。明清时期的书牌作用多为表示特色和所有权,明清以前则更多是刻书题记,讲刻书缘起,选用底本,校本,甚至多少具有广告宣传作用。

  12.大题:指一种书的题名。

  13.小题:指一种书内各篇卷的题名。

  14.行款:又称“行格”,指正文之行数与字数。通常以半叶计算。同一种书,不同时期有不同刻本,行款也往往不同。故行款为鉴别版本依据之一。

  15.朱丝栏 乌丝栏:行格界栏以红色印的称为朱丝栏,以黑色印的称为乌丝栏。主要见于唐以前写本。明清时期,专有印刷各种颜色笺格的作坊,用不同颜色界栏笺纸抄写的古籍,通常直接著录为红格、黑格、蓝格、绿格等等。 

  二、古籍结构

  单叶装订成册,就成为一部古籍。现存古籍以线装居多。古籍的结构是指一部具体古籍外在形式和内容的各个组成部分,在流传的过程中,逐渐有其特定的名称。

  1.书签:用作题写书名的长方形纸条,一般贴在古籍封皮左上角。有时还有册次和题写人姓名。

  2.书衣:为保护书在书的前后加的封衣,也称封皮,一般选用较硬的纸作为书衣的材料,并在书衣上题写书名。

  3.书名叶:在封皮之后,题有书名的一叶,又称封面、封、面叶、内封面。书名叶的后面一般加上一张空白纸,叫护叶或扉叶。

  4.书脑:装订时,锥眼订线的地方叫书脑。

  5.书脊:也称书背,一书装订处的侧面,如同书的脊背,称为书脊。

  6.书首:书脊的最上端,称为书首,又称为书头。

  7.书脚:书脚是书的底部,有些藏书家自己为方便翻检、阅读或者保存而将书名写上去。

  8.书根:书脚中简单记载卷册的部分。

 



吉林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地址:长春市人民大街10055号 邮编:130022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5.0以上浏览
备案/许可证号 吉ICP备12005469号